第十八章班师振旅歌凯旋
《大明皇弟》作者:老山活着 2022-02-14 18:27
弘治十七年十月九日,延绥边墙。
在绵延的烽火间,延绥巡抚陈寿忧愁地看到,面前的蒙古人比几十年前更强大;经过达延汗数年的经营,蒙古人的纪律性和机动能力都大为提高。面前的达延汗正值三十三岁,春风得意马蹄疾。而自己,已经是六十五岁年近古稀了。
陈寿,字本仁,祖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出生于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陈寿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当然,不是高级军官家庭。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世代戍守边疆的卫所士兵。
这士兵是世袭的,老子当完了儿子继续当,世世代代出生入死,这是命。然而到了陈寿这一代,家里却不想再继续这个命了。从陈寿开始记事起,父亲就给他下了死命令:打仗有你哥去,你,要考科举,中功名,光宗耀祖。
陈寿很争气。1432年考取了进士。这时候正是明朝成化八年,这个在卫所长大的孩子带着一辈子不贪做清官的梦想,陈寿走进了官场,获得了户科给事中的职务,正七品,主要工作就是监督户部的工作情况,并弹劾不法官员,级别不高,却是陈寿一直想做的。
可他的仕途很不顺利,因为他的刚直不阿,成化末年得罪了皇帝的宠妃万贵妃,被直接下了诏狱,差点还丢了性命。多亏朱祐樘的贴身太监怀恩相救,才幸免于难。不过万贵妃还是没有放过他,把他贬到了南京当光禄寺少卿,四十来岁就成为了一个闲官,似乎再也没有了政治前途。
陈寿倒不在乎官,接到命令后立刻卷包袱上路了,到了南京也不抱怨,该认真工作还是认真工作,不但每天坚持读书,一有事还给朝廷写奏章,从不偷懒耍滑。他坚信,国家会有用到他的一天。
这一坚信,就是十三年,风霜雨雪,两鬓斑白。弘治十三年,年近六十的陈寿,终于等来了朝廷的召唤。
他被任命为延绥巡抚,正二品。首先推荐他的人是王恕,这次起用最根本的原因也和王越将军有关,因为王越他过世了。当朱祐樘问换谁去合适时,王恕立刻推荐了一名文官去边关领兵。
王越的贺兰山一战,重创了鞑靼达延汗,可是好景不长,王越一过世,蒙古人又重新开始骚扰,虽然规模没有从前大,可小打小闹的也让人疲于应付,而临近前线的延绥更是重灾区。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寿正式就任延绥巡抚,和当年王越来到大同一样,他也看到了一堆烂摊子,和以前的问题都差不多,这也是大明军队的老毛病。
整治一下,就会好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或者换一个官员,又再度变成老样子,这都成了一个无解的轮回。
不过这次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不弱,王越当年在这里练兵留下的精锐都还在,问题就出在两件事上:一是官员贪墨,二是预警问题。
第一条好办,谁贪逮谁。当年万贵妃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些小辈?陈寿雷厉风行,当即查清了军队里三十七个军官的贪污问题,依法处置,自己能处置的就处置,不能处置的上报。一番整顿下来,部队里的蛀虫一扫而空。
以前陈寿就是在户部干的,想在账面上给他捉迷藏,没门儿。可贪官捉不了迷藏,蒙古人却一直都在捉迷藏。蒙古人的进攻向来是声东击西,明明这边发现了敌人,却从那边出现了,你刚扑过去,他又从你背后杀来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怎么办?换成王越,肯定是仔细侦察,摸清敌人的大本营,然后直接带兵抄老窝,可陈寿干不了这个活。干不了,他就用自己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固守。
于是陈寿下令,主力部队从即日前开始换防,以延绥边墙为核心,分成十个部分,在城外分头驻扎,每个部分之间相距不能超过十里。这下可炸锅了,这不是折腾人吗?原先都是少量部队在外围,大部队集中,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扑,这样一搞,是干什么?
可事实证明,他目前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很有自知之明,毕竟他不是王越,要是去迎战,恐怕回都回不来。蒙古人长久以来的优势是他们的机动性,对付机动性,要么你机动对机动,可明军骑兵少,没有这个本事。
文官的思维就是,俺没有本事不要紧,你来得快,我防不着,可是我明军有火器,就算是你以多打少,短时间内你打不动我,只要我能守住营盘拖住你,等待援兵到来,到时候哭的就是你了。
所以陈寿大置火器,不但配备了火铳,还大量制造能够守卫营盘的火器战车。整个部队的布防也颇有创意,部队与部队之间形成掎角形的布防态势,整个的防线就像一张网,你撞上一面,整个网一收,就把你网在里面了。
呵呵,这就是文官带兵的思路,明哲保身,光想着守了!他就没想过这样成本有多高。大明为什么越到后面,军队就越来越没有锐气,这就是以文御武,保守,害怕犯错带来的最大问题。这样的人打仗怎么会有锐气?
实事求是的讲,陈寿是个好官,非常的清廉,而且不瞎指挥,算是文官中不错的了。可这样又有什么用?即使陈寿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清官。外行领导内行,总归是行不通的!
这不,达延汗又来了,而且还是组团来的,除了他的本部骑兵外,还带来了他的一个好基友——火筛酋长。火筛是另一个鞑靼蒙古部落的首领,他们为了共同的抢掠目标走到了一起,联合开展对延绥地区的大规模开发行动。
鞑靼达延汗联合火筛,共三四万骑入侵延绥地区,挥舞着雪亮的马刀杀了过来,等靠近长城,远望见明军阵地,达延汗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
达延汗立刻改变作战方案,主力围困大同,鞑靼人分兵数路入侵延绥、宁夏、甘肃三省,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来无影去无踪,叼一口就跑。达延汗目的很明确,你不是守着乌龟壳吗?我就围困大同,袭扰你三边其他地方,不让其它地方可以增援大同府。
达延汗算盘打得很精,我分路出击,你朝哪里打,打完了我就跑,有本事你就来追!你敢分兵救援,我就集中力量破另外一点。
这下子,陈寿傻了,彻底的傻了!每天站在城墙上发愁,这尼玛!咋不按套路来呢?真是欲哭无泪。这天一大早,陈寿正准备登城楼,有人快马前来报告,援军来了!领军的是太子殿下,而且来的是东宫六率。
陈寿当时就愣住了,什么意思?怎么盼来盼去,把这位大爷给盼来了。这不是添乱吗?东宫六率啥玩意啊,咋没听说过咧!他越想越气,朝廷的衮衮诸公这不是瞎胡闹吗,怎么不阻止太子,难道又要来一场土木堡?
气归气,恼归恼,但礼还不能废。这太子毕竟是储君。该有的礼节还是得遵从。陈寿立刻组织延绥官员前往大问城外迎接太子率领的援军。
此时已是深秋,恰好这时天上一批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雁南飞,雁叫声声人心碎,正值鞑靼入寇山西,军民士气低落,荒芜的田野上显得更加萧瑟。
此情此景,让陈寿心情很沉重,他叹息一声向东眺望,过了半个时辰,官道上终于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影子,烟尘滚滚而来,风中带着隐隐的歌声。
朝阳下,一丈八尺的征北大将军红旗由东而来,朱厚照在卫队骑兵的护卫下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他依然穿着那金黄色的铠甲,显得十分威武。
太子周围还有一些高级将领,陈寿虽然年纪大,但眼睛很尖。他一眼就认出太子旁边有老将成国公朱辅相伴,这让他偷偷的松了一口气。还好,朝廷这帮大臣们没有蠢到家,总算派了个能打仗的将领过来了。
站在城门楼下,从陈寿的视界望过去,地平线上一片耀眼的鲜红,线列齐整,旌旗招展,盔甲和刀矛反射的阳光不断闪烁,各营阵前拖拉着从未见过的铜炮,显得非常的诡异。
透过各阵间隙隐约可见背后仍有军阵,整个阵线官兵皆肃然挺进,寂静无声,即便还在两里之外向这边缓缓推进,但大军所散发出的肃杀之气仍是扑面而来,连陈寿亦觉得心惊,什么时候朝廷有了如此强军?
大同府城城楼上的延绥边军同样也看到了这骇人的一幕,震撼的同时议论纷纷,好大的杀气呀!这是哪里来的军队?
大明的军队竟然有如此的威势,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精锐了。等队伍靠得更近,眼尖的人看清楚了,顿时有些发蒙。因为除了那面征北大将军的旗帜,旁边还有一面大旗上写着:东宫六率,太子亲军。
朱厚照在十几步外勒住了战马,整个军阵也停止了前进。陈寿赶紧抢上几步,大声报名说道:“臣延绥巡抚陈寿率领属下官吏,恭迎太子殿下!”
朱厚照一偏腿就下了马背,快走几步过来扶起陈寿,态度诚恳地说道:“陈老大人请起,辛苦了!孤出发之前父皇让我转告抚台大人,这段时间难为你了,你的功绩朕都记下了,待到凯旋之时,朕将亲自为汝等庆功!”
陈寿鼻子发酸,眼圈瞬间有些发红。声音颤抖的说道:“臣叩谢皇上隆恩!臣无能啊!鞑虏犯我延绥边境,臣却无力反击,打退胡虏,老臣愧对皇上的信任了……”
“陈巡抚过谦了,你并非武将,这又如何怪得了你,父皇说你已经做得够好了,难为你了!”
朱厚照搀扶着激动不已的陈寿,走到人群前面,举起手对着几百名延绥官员大声说道:“延绥的文武官员,父老乡亲们,你们受苦了!皇上命本太子带来了大批的粮饷和器械,来支援你们了。
皇上让孤转告大家:这些日子你们坚守大同,在延绥随击鞑虏入寇中原,面对强敌毫不退缩,付出了大量的牺牲。朕感谢你们,你们都是大名的英雄。朕派太子亲自来慰问前线,并让太子与渚位并肩作战,不打退鞑靼人,还延绥百姓太平,朕决不收兵!”
“谢皇上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拜伏在地,齐身高呼万岁。
陈寿见到这一幕有些难以置信。这位太子和他记忆中的那位纨绔,好像换了一个人。太子现在成熟又稳重,根本没了那花花太岁的模样,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这让他感到既欣慰又困惑。
等众人相互见过礼后,陈寿这才知道到皇上两儿子全来了,这又让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更加紧张。这尼玛太坑人了!
咋这两位爷都来了咧?皇上你心可真大,这两位要出了问题,您哭都没地方哭去。刘健,李东阳,你们这帮混蛋,哪有这样办事的?老夫跟你们没完!
……
不过接下来几天,忧心忡忡的陈寿意外的发现了件怪事。太子这次做事很有章法,成国公似乎也不太担心,这群人似乎对年幼的卫王很是信服,很多时候对他言听计从。
风尘仆仆的朱厚照来到大同,面对鞑靼入侵的局面,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只是派出大批的斥候侦查敌情,尤其是戚景通带领着炮兵斥候队几乎没有休整,第二天就开始进入作战模式。他们直接潜伏出长城,化装成牧民进入了草原。
朱厚照也没闲着,他先是抚恤阵亡士卒,亲自主持仪式,并写了催人泪下的祭文,接着拨出大笔专银,用于安置阵亡士卒家属的生活。一时间,军队士气大振。
接下来,这位太子的动作频频,更加让陈寿看不懂,那就是清查田亩,裁汰老弱,重新整编军队,而且还要修火路墩。
朱厚炜深知:边防,边防,不能有边无防,振奋士气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大同的繁荣。太子殿下在朱厚炜的协助下,一样一样动手了,先是整顿军屯。
这些年卫所的土地流失严重,谁霸占的,霸占了多少,三军上下的军官一个一个地清查,朱厚照是当今太子,他谁都敢得罪,还怕得罪你们这些勋贵子弟?
不过朱厚照也留了余地,他先召集全体军官开会。会上他再三重申,现在退了就不追究,否则我追究起来,你可没有好日子过。
三天后,朱厚照雷厉风行,说到做到。抓了几个典型一番严打,被霸占的军屯大部分退回,失去了土地的士兵们重新有了生计。
不合格的守将要撤换,严格考核,凡是考核不合格的,别怪我端你饭碗。结果,四分之一的守将被朱厚照换了,一批才能卓越的年轻军官被提拔了起来。
身为军司马卫王的动作更让人瞠目结舌,朱厚炜深知蒙古人年年来,仗的是他们的机动性强,既然如此,就要针锋相对,仅仅在防御阵型上互相依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足够的预警机制和缓冲地带。卫王告诉陈寿,仅仅修边墙是不够的,他要向草原扩张。
在朱厚炜的主持下,成国公率领神机营和刚整编完的延绥边军出了关,明军在长城以北,向着草原每隔十里路就修筑一个小型堡垒,又称火路墩堡。
短短的三个月,十几万人就修筑了大大小小共一万四千座小型堡垒,这些堡垒既能起到瞭望观测敌情的作用,更能第一时间缓冲敌人进攻,坚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绵延的烽火间,延绥巡抚陈寿忧愁地看到,面前的蒙古人比几十年前更强大;经过达延汗数年的经营,蒙古人的纪律性和机动能力都大为提高。面前的达延汗正值三十三岁,春风得意马蹄疾。而自己,已经是六十五岁年近古稀了。
陈寿,字本仁,祖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出生于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陈寿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当然,不是高级军官家庭。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世代戍守边疆的卫所士兵。
这士兵是世袭的,老子当完了儿子继续当,世世代代出生入死,这是命。然而到了陈寿这一代,家里却不想再继续这个命了。从陈寿开始记事起,父亲就给他下了死命令:打仗有你哥去,你,要考科举,中功名,光宗耀祖。
陈寿很争气。1432年考取了进士。这时候正是明朝成化八年,这个在卫所长大的孩子带着一辈子不贪做清官的梦想,陈寿走进了官场,获得了户科给事中的职务,正七品,主要工作就是监督户部的工作情况,并弹劾不法官员,级别不高,却是陈寿一直想做的。
可他的仕途很不顺利,因为他的刚直不阿,成化末年得罪了皇帝的宠妃万贵妃,被直接下了诏狱,差点还丢了性命。多亏朱祐樘的贴身太监怀恩相救,才幸免于难。不过万贵妃还是没有放过他,把他贬到了南京当光禄寺少卿,四十来岁就成为了一个闲官,似乎再也没有了政治前途。
陈寿倒不在乎官,接到命令后立刻卷包袱上路了,到了南京也不抱怨,该认真工作还是认真工作,不但每天坚持读书,一有事还给朝廷写奏章,从不偷懒耍滑。他坚信,国家会有用到他的一天。
这一坚信,就是十三年,风霜雨雪,两鬓斑白。弘治十三年,年近六十的陈寿,终于等来了朝廷的召唤。
他被任命为延绥巡抚,正二品。首先推荐他的人是王恕,这次起用最根本的原因也和王越将军有关,因为王越他过世了。当朱祐樘问换谁去合适时,王恕立刻推荐了一名文官去边关领兵。
王越的贺兰山一战,重创了鞑靼达延汗,可是好景不长,王越一过世,蒙古人又重新开始骚扰,虽然规模没有从前大,可小打小闹的也让人疲于应付,而临近前线的延绥更是重灾区。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寿正式就任延绥巡抚,和当年王越来到大同一样,他也看到了一堆烂摊子,和以前的问题都差不多,这也是大明军队的老毛病。
整治一下,就会好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或者换一个官员,又再度变成老样子,这都成了一个无解的轮回。
不过这次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这里的军队战斗力其实不弱,王越当年在这里练兵留下的精锐都还在,问题就出在两件事上:一是官员贪墨,二是预警问题。
第一条好办,谁贪逮谁。当年万贵妃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些小辈?陈寿雷厉风行,当即查清了军队里三十七个军官的贪污问题,依法处置,自己能处置的就处置,不能处置的上报。一番整顿下来,部队里的蛀虫一扫而空。
以前陈寿就是在户部干的,想在账面上给他捉迷藏,没门儿。可贪官捉不了迷藏,蒙古人却一直都在捉迷藏。蒙古人的进攻向来是声东击西,明明这边发现了敌人,却从那边出现了,你刚扑过去,他又从你背后杀来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怎么办?换成王越,肯定是仔细侦察,摸清敌人的大本营,然后直接带兵抄老窝,可陈寿干不了这个活。干不了,他就用自己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固守。
于是陈寿下令,主力部队从即日前开始换防,以延绥边墙为核心,分成十个部分,在城外分头驻扎,每个部分之间相距不能超过十里。这下可炸锅了,这不是折腾人吗?原先都是少量部队在外围,大部队集中,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扑,这样一搞,是干什么?
可事实证明,他目前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很有自知之明,毕竟他不是王越,要是去迎战,恐怕回都回不来。蒙古人长久以来的优势是他们的机动性,对付机动性,要么你机动对机动,可明军骑兵少,没有这个本事。
文官的思维就是,俺没有本事不要紧,你来得快,我防不着,可是我明军有火器,就算是你以多打少,短时间内你打不动我,只要我能守住营盘拖住你,等待援兵到来,到时候哭的就是你了。
所以陈寿大置火器,不但配备了火铳,还大量制造能够守卫营盘的火器战车。整个部队的布防也颇有创意,部队与部队之间形成掎角形的布防态势,整个的防线就像一张网,你撞上一面,整个网一收,就把你网在里面了。
呵呵,这就是文官带兵的思路,明哲保身,光想着守了!他就没想过这样成本有多高。大明为什么越到后面,军队就越来越没有锐气,这就是以文御武,保守,害怕犯错带来的最大问题。这样的人打仗怎么会有锐气?
实事求是的讲,陈寿是个好官,非常的清廉,而且不瞎指挥,算是文官中不错的了。可这样又有什么用?即使陈寿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清官。外行领导内行,总归是行不通的!
这不,达延汗又来了,而且还是组团来的,除了他的本部骑兵外,还带来了他的一个好基友——火筛酋长。火筛是另一个鞑靼蒙古部落的首领,他们为了共同的抢掠目标走到了一起,联合开展对延绥地区的大规模开发行动。
鞑靼达延汗联合火筛,共三四万骑入侵延绥地区,挥舞着雪亮的马刀杀了过来,等靠近长城,远望见明军阵地,达延汗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
达延汗立刻改变作战方案,主力围困大同,鞑靼人分兵数路入侵延绥、宁夏、甘肃三省,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来无影去无踪,叼一口就跑。达延汗目的很明确,你不是守着乌龟壳吗?我就围困大同,袭扰你三边其他地方,不让其它地方可以增援大同府。
达延汗算盘打得很精,我分路出击,你朝哪里打,打完了我就跑,有本事你就来追!你敢分兵救援,我就集中力量破另外一点。
这下子,陈寿傻了,彻底的傻了!每天站在城墙上发愁,这尼玛!咋不按套路来呢?真是欲哭无泪。这天一大早,陈寿正准备登城楼,有人快马前来报告,援军来了!领军的是太子殿下,而且来的是东宫六率。
陈寿当时就愣住了,什么意思?怎么盼来盼去,把这位大爷给盼来了。这不是添乱吗?东宫六率啥玩意啊,咋没听说过咧!他越想越气,朝廷的衮衮诸公这不是瞎胡闹吗,怎么不阻止太子,难道又要来一场土木堡?
气归气,恼归恼,但礼还不能废。这太子毕竟是储君。该有的礼节还是得遵从。陈寿立刻组织延绥官员前往大问城外迎接太子率领的援军。
此时已是深秋,恰好这时天上一批大雁南飞,排成人字形。雁南飞,雁叫声声人心碎,正值鞑靼入寇山西,军民士气低落,荒芜的田野上显得更加萧瑟。
此情此景,让陈寿心情很沉重,他叹息一声向东眺望,过了半个时辰,官道上终于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影子,烟尘滚滚而来,风中带着隐隐的歌声。
朝阳下,一丈八尺的征北大将军红旗由东而来,朱厚照在卫队骑兵的护卫下一马当先走在最前面,他依然穿着那金黄色的铠甲,显得十分威武。
太子周围还有一些高级将领,陈寿虽然年纪大,但眼睛很尖。他一眼就认出太子旁边有老将成国公朱辅相伴,这让他偷偷的松了一口气。还好,朝廷这帮大臣们没有蠢到家,总算派了个能打仗的将领过来了。
站在城门楼下,从陈寿的视界望过去,地平线上一片耀眼的鲜红,线列齐整,旌旗招展,盔甲和刀矛反射的阳光不断闪烁,各营阵前拖拉着从未见过的铜炮,显得非常的诡异。
透过各阵间隙隐约可见背后仍有军阵,整个阵线官兵皆肃然挺进,寂静无声,即便还在两里之外向这边缓缓推进,但大军所散发出的肃杀之气仍是扑面而来,连陈寿亦觉得心惊,什么时候朝廷有了如此强军?
大同府城城楼上的延绥边军同样也看到了这骇人的一幕,震撼的同时议论纷纷,好大的杀气呀!这是哪里来的军队?
大明的军队竟然有如此的威势,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精锐了。等队伍靠得更近,眼尖的人看清楚了,顿时有些发蒙。因为除了那面征北大将军的旗帜,旁边还有一面大旗上写着:东宫六率,太子亲军。
朱厚照在十几步外勒住了战马,整个军阵也停止了前进。陈寿赶紧抢上几步,大声报名说道:“臣延绥巡抚陈寿率领属下官吏,恭迎太子殿下!”
朱厚照一偏腿就下了马背,快走几步过来扶起陈寿,态度诚恳地说道:“陈老大人请起,辛苦了!孤出发之前父皇让我转告抚台大人,这段时间难为你了,你的功绩朕都记下了,待到凯旋之时,朕将亲自为汝等庆功!”
陈寿鼻子发酸,眼圈瞬间有些发红。声音颤抖的说道:“臣叩谢皇上隆恩!臣无能啊!鞑虏犯我延绥边境,臣却无力反击,打退胡虏,老臣愧对皇上的信任了……”
“陈巡抚过谦了,你并非武将,这又如何怪得了你,父皇说你已经做得够好了,难为你了!”
朱厚照搀扶着激动不已的陈寿,走到人群前面,举起手对着几百名延绥官员大声说道:“延绥的文武官员,父老乡亲们,你们受苦了!皇上命本太子带来了大批的粮饷和器械,来支援你们了。
皇上让孤转告大家:这些日子你们坚守大同,在延绥随击鞑虏入寇中原,面对强敌毫不退缩,付出了大量的牺牲。朕感谢你们,你们都是大名的英雄。朕派太子亲自来慰问前线,并让太子与渚位并肩作战,不打退鞑靼人,还延绥百姓太平,朕决不收兵!”
“谢皇上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拜伏在地,齐身高呼万岁。
陈寿见到这一幕有些难以置信。这位太子和他记忆中的那位纨绔,好像换了一个人。太子现在成熟又稳重,根本没了那花花太岁的模样,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很多。这让他感到既欣慰又困惑。
等众人相互见过礼后,陈寿这才知道到皇上两儿子全来了,这又让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更加紧张。这尼玛太坑人了!
咋这两位爷都来了咧?皇上你心可真大,这两位要出了问题,您哭都没地方哭去。刘健,李东阳,你们这帮混蛋,哪有这样办事的?老夫跟你们没完!
……
不过接下来几天,忧心忡忡的陈寿意外的发现了件怪事。太子这次做事很有章法,成国公似乎也不太担心,这群人似乎对年幼的卫王很是信服,很多时候对他言听计从。
风尘仆仆的朱厚照来到大同,面对鞑靼入侵的局面,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只是派出大批的斥候侦查敌情,尤其是戚景通带领着炮兵斥候队几乎没有休整,第二天就开始进入作战模式。他们直接潜伏出长城,化装成牧民进入了草原。
朱厚照也没闲着,他先是抚恤阵亡士卒,亲自主持仪式,并写了催人泪下的祭文,接着拨出大笔专银,用于安置阵亡士卒家属的生活。一时间,军队士气大振。
接下来,这位太子的动作频频,更加让陈寿看不懂,那就是清查田亩,裁汰老弱,重新整编军队,而且还要修火路墩。
朱厚炜深知:边防,边防,不能有边无防,振奋士气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大同的繁荣。太子殿下在朱厚炜的协助下,一样一样动手了,先是整顿军屯。
这些年卫所的土地流失严重,谁霸占的,霸占了多少,三军上下的军官一个一个地清查,朱厚照是当今太子,他谁都敢得罪,还怕得罪你们这些勋贵子弟?
不过朱厚照也留了余地,他先召集全体军官开会。会上他再三重申,现在退了就不追究,否则我追究起来,你可没有好日子过。
三天后,朱厚照雷厉风行,说到做到。抓了几个典型一番严打,被霸占的军屯大部分退回,失去了土地的士兵们重新有了生计。
不合格的守将要撤换,严格考核,凡是考核不合格的,别怪我端你饭碗。结果,四分之一的守将被朱厚照换了,一批才能卓越的年轻军官被提拔了起来。
身为军司马卫王的动作更让人瞠目结舌,朱厚炜深知蒙古人年年来,仗的是他们的机动性强,既然如此,就要针锋相对,仅仅在防御阵型上互相依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足够的预警机制和缓冲地带。卫王告诉陈寿,仅仅修边墙是不够的,他要向草原扩张。
在朱厚炜的主持下,成国公率领神机营和刚整编完的延绥边军出了关,明军在长城以北,向着草原每隔十里路就修筑一个小型堡垒,又称火路墩堡。
短短的三个月,十几万人就修筑了大大小小共一万四千座小型堡垒,这些堡垒既能起到瞭望观测敌情的作用,更能第一时间缓冲敌人进攻,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