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葵花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诸天通行章节目录 > 第386章:不吐不快!

第386章:不吐不快!

诸天通行作者:囧囧无声 2020-03-13 18:14
    ……

    张伟闭目养神,意识登上以前最喜欢上的启点,寻找来看,想体会曾经的乐趣。

    忽然看到一本历史。

    看评论。

    作者竟然挺东林,贬朱家!引起一众读者厌恶!作者却不知悔改,还专门写了一章回应!

    那章中写道:

    ——————

    评论中,就天启朝时的“东林、阉党”之间的档争,很多人反东林,站阉党,这是因为有很多历史内情没搞清楚,一般网络上的这样的评述中,也不说内情,避重就轻。

    天启朝的东林与阉党的档争问题,由来已久,属于上层建筑的内部斗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中的档争,是矛盾的结果、表面的症状,深层次的原因,是朝廷财政危机——支出大,收入小。

    就解决这个问题,有了大概的两种主张,一为东林路线,一为阉党路线。

    阉党魁首魏忠贤是皇帝内臣,实际代表的是皇权利益。

    这种矛盾,也不是天启朝才有。

    在万历朝时,没有魏忠贤阉党,但是,这种矛盾也已经存在了!

    因为,朝廷的财政危机,早就存在了!

    。。。。。。

    在万历朝初期,万历皇帝10岁即位,无法亲政,由张居正临朝,执掌朝堂,有十年之久,开启了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朝堂财政危机。

    而张居正改革的核心的核心,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改革皇族的宗室制度(甲);其二是清查耕地,向被大地主兼并隐瞒的耕地收钱粮(乙);其三是考成法,治理吏治(丙)!

    甲是为了节流。乙是为了开源。开源节流要做成,需要一个官吏队伍,这是丙的作用。

    大明宗室制度极为变态。没有退出制度,不管血脉传了多少代,只要是朱家后人,朝廷就都要供养,最低等级待遇是年200石即约100两。

    明宗室人口,大约是三十年翻一番。建国之初,只有人,财政压力极小,几乎是微不足道,朱元璋、朱棣都没在意。

    但是,事务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到了万历初期(万历二年,1574年),现存的发展到3万!全部按最低供养标准,也要300万两!实际当年供养开支高达550万两,占比当年总开支33%!

    网络有谣言,说明朝的财收只有三五百万,极低,这是错误的!

    明朝财收实际上,一般年景,折银的话,约一千多万两。三五百万两是中央的,其余是放在地方的。

    据统计,嘉靖时每年田赋收入平均为二千二百余万石,隆庆时为二千四百余万石,万历时为二千八百多万石。

    财收在中央与地方,大约是五五分。

    地方财收,大比例是承担宗室供养,压力极大。

    某些极端地区,当地财收都不够供养。比如山西地方财政收入为152万石,而山西王爷们每年消耗的俸禄为312万石。河南年财政收入为84万石,而需要供给王爷的是192万石。需要从外地调运。

    宗室供养,在财政上的支出,如果不改革,那么,再怎么开源,也是白搭。

    因为,宗室人口增长太快,三十年就能翻一番,这意味着供养他们的财政开支也会三十年翻一番!

    而明朝的经济、财收,正常转态下,做不到三十年翻一番!

    所以,改革宗室制度,动皇族宗室利益,是必需的!

    例举一个典型。山西晋王府,洪武初封时,王府宗室只有1人,年支供养只需要1万石。但是到了嘉靖时期,王府宗室人数,大大小小,已经暴涨到了1851人,一年供养需要87.2万石;朝廷的开支压力,翻了近90倍。

    张居正执政十年之间,就动了宗室,把供养人口,从三万,腰斩到了一万五。

    动了一万五千的宗室的利益,每年可以为朝廷节流二百余万两。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查田亩;万历八年(10)推行全国,查清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增幅高达49.93%,约50%!

    这一开源改革,动了广大地主阶级利益。

    至此,节流与开源双双改革完成,可以解决朝堂财政收支问题了。

    其改革十年,为朝廷积蓄下了1200多万两,以及可供朝廷十年开支的粮食。

    张居正改革,属于大明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改良。张居正当然也是个官僚大地主,死后被抄家,也有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的家产。

    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万历亲政,不久就推翻改革,清算张居正。

    张居正家人被报复,几乎死绝,自身也差点被挖出来鞭尸。

    张居正本人及其改革,被打倒了,定为反面!直到天启二年——也就是网络喷子嘲讽的东林众正盈朝的时期,才拨乱反正,恢复过来。

    。。。。。。

    张居正被打倒之后,朝廷财政危机再次爆发。

    被打压的宗室人口,恢复名位,宗室人口与供养开支,报复性增长!

    张居正死后二十年,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宗室人口增长到六万余,年供养开支高达1526万两,占比当年总支出52.89%,当年总支出2889万两。

    当时处于万历三大征时期(1573-1620年),朝廷在打仗,开支增加。

    【网络谣言,说大明财政危机,是因为打仗导致的,这是偷换概念的!】

    因为,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总支出也不过1160余万两。张居正遗留下的积蓄,就足够开支了。

    【大明财政危机的核心根源,是供养宗室的开支!】

    而万历亲政后、天启、崇祯,三朝皇帝,都没有节流,对宗室进行改革。

    朝廷财政危机,那就增加收入,大肆开源,于是有了矿税、抽税、加派饷银等名目的举措。

    万历矿税的成效,根据杨涛先生在《明代万历中矿税监进奉内库考》的统计,金约为9952两、银540余万两。

    有一件事,说天启时期,打仗,朝廷财政不足,叶向高向皇帝请发内帑,皇帝发出3000万两。叶向高于是感叹,“我以前总是怀疑,皇帝富有四海,为什么皇祖要这样刻意地收敛天下之财呢?现在东虏发难,封疆突坏,举国之财不能继辽饷,不得不时时请发内帑,我才忽然明白了皇祖的深谋远虑。”吹逼万历皇帝的深谋远虑,给大明续命。

    然而这事,系三真七假的网络谣言!

    真相是,叶向高确实向天启请发内帑,天启也确实发了内帑。但是,不是3000万两,而是200万两。

    万历矿税所得,大体上是赐给了福王,有“耗天下财,以肥福王”的说法。万历疼爱福王,本来是要立福王为太子,继承皇位的。但是反对声音大,最终作罢。

    矿税并非开源的大头。开源大头,是加派的饷银。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宫内虽有积储,不肯拨发,于是援御倭例,每亩加派3厘5毫,共增赋银200多万两。

    四十七年又加3厘5毫。

    四十八年再加二厘。

    前后共加九厘,共增赋银520万两,遂为定额。

    名义是为国为民,筹集军费。实质上,是宗室吃财政,财政亏空,导致军费不足,然后开饷。这种行径,与清末,老佛爷挪用军费修园子,不逞多让。

    崇祯三年(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

    崇祯十年(1637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皇族宗室的开支,除了一般的供养,还有其他一些的零碎部分。

    比如修建陵寝,这也是一大笔开支。万历的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800万两。

    比如修三大殿,累计花了688万两。

    比如皇室婚配册封赏赐等事项。万历朝时累计花费近1000万两。

    。。。。。。

    在万历亲政后、天启、崇祯三朝,皇帝从来没有改革宗室,节流宗室支出。

    网络谣言,说因为东林的反对,所以朝廷收不上钱,导致军事失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污蔑。

    大明朝廷从来也没有收不上钱。

    朝廷的纷争,也不在收不收的上钱,而是向谁收钱,收上的钱用哪里去!

    在崇祯时期,除了各种摊派饷银之外,还有一种操作增加朝廷收入,那就是滥发铜钱,铜钱一路贬值,从崇祯初期的一两银子兑550文铜钱,到末期的3300文。

    。。。。。。

    东林是朝廷中的一股势力,但是执政的时间,极为短暂。

    第一段时期,是在万历皇帝后,因为推朱常洛(泰昌皇帝)为太子,有从龙之功,但是这位老兄命不好,刚做皇帝一个月就死于红丸案了。

    网络谣言说,红丸案幕后主使是东林党,这也是胡说八道。东林好不容易把他推为皇帝,就是为了把他干掉,玩一波弑君?完全说不通!

    干掉泰昌帝的黑手,更像是东林的敌对势力。

    害怕东林主持朝政,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把泰昌帝干掉!

    东林的主张是什么呢?

    这从明亡后,东林党人黄宗羲(被阉党所杀的七君子之一的黄尊素的长子)的《明夷待访录》中可见一斑。

    开篇《原君》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