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汉唐 佚名同袍(2/2)
《独臂游侠传》作者:微子木笔 2019-12-10 04:04
雀翎,穿上上马蹄袖口的长袍,这无疑是文明人向兽类的倒退。
自大后人一向习惯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冠之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沾沾自喜。
何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令人汗颜的解释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在下高中的语文老师在教授论语的课程里也作此解释,深受清剧毒害的同窗们饶有兴致地附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悲哀,因为孔夫子真实的意寓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后人所谓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礼教提倡愚忠愚孝,完全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污蔑。因为礼坏乐崩的西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作为没落贵族的孔子是在力挽狂澜,维护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王朝。尽管最后力挽狂澜变成了推波助澜,礼乐文明的教化依旧深入人心,这应当算是殊途同归吧。
亚圣孟子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战国后期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更是明确指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被灌输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我们根本没有深入对本民族文化的研习,我们只是浅尝辄止,望文生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断章取义的最佳典范
明儒顾炎武很明确地把“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区别开。他的《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如满清那样使“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还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言之,历史上的“易姓改号”的“亡国”就是“亡朝代”,“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就是“亡国家”。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对此颇感不解。他们疑问为什么“为保守头颅柔顺如羊之汉人,今则因保守其发而奋起如虎”?汉族人民先“保守头颅”是不愿为保卫昏庸的**明庭上阵拼杀。后“奋起如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人民坚决的浴血反抗
比窦娥还冤的程朱理学更是被毫不留情地戴上唯心主义的高帽。
周朝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以及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淳淳教化,老庄无为之道超然于天地间的逍遥与洒脱,魏晋玄学玄妙神隐的仙风道骨,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严谨治学;秦汉宫阙的恢宏大气与唐宋诗词的绝代风华,都随着广袖飘飘的汉家衣冠一起悲悲戚戚地沦丧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千百年之后的新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萧瑟秋风里东临碣石再观沧海,却始终也无法超越曹魏建安风骨慷慨悲壮的雄浑意境。先人已乘黄鹤离去,永不复返,留下后人为发展旅游业而不停翻修的黄鹤楼,和流徙千载蓝天的白云还在空悠悠地游荡。
(七)我愿重回汉唐
复兴汉服,并不是因为人有我无,也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没有节日盛装的空虚。
但我身穿汉服四处游说的时候,总会有人惊叹地问我,“你是历史系的吗?”我回答不是。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回忆,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这本应该是作为一个汉族人最基本的常识。本不应该忽略的历史,却被当权者刻意掩盖,抹煞,然后遗忘
忘却是比死亡更伤的痛。
我随着汉服华美的锦缎上明丽针织的脉络溯源而上,不想停下探寻的脚步,然而知道的越多人就越是清醒,越清醒就会越痛苦。不读历史,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迷失在全球一体化的21世纪,我们只能仰慕外邦貌似先进、科学、优秀的文明。汉服的消亡是汉民族身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有人已然麻木。
又有人问我“你是不是特别痛恨满族人”,我回答不会,因为没有那个必要。人应该活在当下,对于千百年间新旧交替必然发生的文明与野蛮的交战,我们应当记取的是教训,而非仇恨。至于会不会滋生“大民(汉)族主义”,那纯属人品问题,不在此谈论。
还会有谁记得,“汉”的本意是银河。汉高祖刘邦发迹的汉水原名为天汉,是地上的银河。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他是希望大汉王朝能够灿烂若星汉,汉族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能像银河一样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能够创造出银河一样波澜壮阔深邃辽远的民族文化,
而作为汉文化“体肤”的汉服正是多姿多彩的汉文化的缩影,从上古深衣曲裾到大明华丽龙袍冠冕,汉服自身不断发展,不停吸收外来服饰的特色。她并不是像和服、朝鲜(韩)服只继承某一朝代的单一款式,汉族友人对我说,只有汉服,或华美飘扬或灵动俊逸的汉服,才配得起汉族男儿的对酒长歌,凌风舞剑,女儿的当窗剪红烛,月下抚琴筝。从小看日本的动漫,可是到现在才知道,那些极具日本民族美感的和服,是借鉴了中国唐朝时的衣服,同时结合了我国吴越地区的衣服的特点演变而成的,也被称做“吴服”,其实日本这个国家自古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异常讽刺的是,当我在解释唐朝高腰襦裙于朝鲜(韩)服的异同时,竟有人一脸白痴样地问我:“这到底是他们学我们还是我们学他们呢?”这次我不再作回答。
我们应该感谢日韩,90年代出生的孩子再也看不到80年代初期那些尊重史实道具考究的历史剧(如《唐明皇》《武则天》)。越来越多烂俗的古装剧已经让我们对本土文化及古代服饰感到疲惫。当《大长今》以清新华丽的“韩”风袭卷中国大陆时,我们自然会感觉眼前一亮。被韩国人精心包装的历史以脉脉的温情一点一点地融化对搞笑古装剧,某朝野史,后宫争斗早已司空见惯的国人(韩剧擅长煽情),那些被模仿得唯妙唯肖的久违的汉家风范与礼节在潜意识里牵引着国人的灵魂,指引迷失了信仰的我们去跟风,去膜拜。孰不知所谓的“韩国宫廷服饰”其实都是对明朝宫廷服饰的翻版,只是在颜色,图案条纹方面有所不同(附属国的服饰不得超越宗主国),朝鲜女装的发源可追溯至唐朝,朝鲜儒生的青衫与巾帽更是与明儒无异!
是否还记得当年央视热播的《汉武大帝》,该剧在场景、服饰、容妆、礼乐等方面强调表现汉代淳朴大气的民风,贵族男人着高冠、长袍、大袖,脚穿方口履;女人的服饰则大领后扩,长裙方形拖尾,露出美丽的脖颈。遥远的记忆光鲜美好,却被不知情者指责“太过日本化”!汉服复兴的呼声是在一波一波的韩流,日流疯狂入侵中日益高涨的。
362年。我们迷失得太久了,当今世界超级大国也仅仅只有短短222年的历史。
(八)魂魄的挽歌
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是复兴而不是复古。“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这是先驱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之初就发出的号令(详情请见周作人《生活之艺术》)。而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之一奴性思想也是源于满洲贵族的残酷压迫。周氏兄弟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但他们奔赴的却始终是同一个终点,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终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起点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事实上,近代百年屈辱的血泪史里,许许多多地位不同立场不同的仁人志士都是在为同样的信念而奋斗,他们走的都是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
我们复兴汉服,并不是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穿着古人服装的全面复古,而是以此为依托,深入探寻本民族文化的渊源,回归华夏先民纯朴的农耕文明所衍生中庸之道,与盛世汉唐悠远博大的宽广胸襟。那是世世代代流传自汉族人血脉里从容傲岸的风骨,是经历千秋万代的更迭也斩不断的血缘的维系。汉服是连结每个汉人再次心手相连的纽带,身着汉服,我们与先祖同在,这是在汉族文明断裂三百多年之后我们与他们灵魂真正清晰的对话。
他们用长江黄河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的庄严与肃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必须经历旷世苦难的长久浸泡才能得以升华。然而并不是每个苦难的民族都能迎来真正的辉煌,只有寻回那段遗失的记忆与那断裂在屠刀下的文明,只有重新拾起一个民族不屈的尊严,我们才能够从苦难的阴霾与迷雾中觉醒。我相信此文的每一个汉族公民,诸君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就这样在苦难中麻木地沦丧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复兴汉服,我可以坚定地回答
为了连接流逝已久的过去和不再遥远的未来,承先启后,我为此存在。
自大后人一向习惯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冠之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沾沾自喜。
何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令人汗颜的解释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在下高中的语文老师在教授论语的课程里也作此解释,深受清剧毒害的同窗们饶有兴致地附和。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悲哀,因为孔夫子真实的意寓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后人所谓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礼教提倡愚忠愚孝,完全是对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污蔑。因为礼坏乐崩的西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作为没落贵族的孔子是在力挽狂澜,维护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王朝。尽管最后力挽狂澜变成了推波助澜,礼乐文明的教化依旧深入人心,这应当算是殊途同归吧。
亚圣孟子也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战国后期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更是明确指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被灌输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我们根本没有深入对本民族文化的研习,我们只是浅尝辄止,望文生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断章取义的最佳典范
明儒顾炎武很明确地把“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区别开。他的《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如满清那样使“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还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言之,历史上的“易姓改号”的“亡国”就是“亡朝代”,“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就是“亡国家”。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对此颇感不解。他们疑问为什么“为保守头颅柔顺如羊之汉人,今则因保守其发而奋起如虎”?汉族人民先“保守头颅”是不愿为保卫昏庸的**明庭上阵拼杀。后“奋起如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要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人民坚决的浴血反抗
比窦娥还冤的程朱理学更是被毫不留情地戴上唯心主义的高帽。
周朝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以及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淳淳教化,老庄无为之道超然于天地间的逍遥与洒脱,魏晋玄学玄妙神隐的仙风道骨,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严谨治学;秦汉宫阙的恢宏大气与唐宋诗词的绝代风华,都随着广袖飘飘的汉家衣冠一起悲悲戚戚地沦丧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千百年之后的新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萧瑟秋风里东临碣石再观沧海,却始终也无法超越曹魏建安风骨慷慨悲壮的雄浑意境。先人已乘黄鹤离去,永不复返,留下后人为发展旅游业而不停翻修的黄鹤楼,和流徙千载蓝天的白云还在空悠悠地游荡。
(七)我愿重回汉唐
复兴汉服,并不是因为人有我无,也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没有节日盛装的空虚。
但我身穿汉服四处游说的时候,总会有人惊叹地问我,“你是历史系的吗?”我回答不是。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回忆,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这本应该是作为一个汉族人最基本的常识。本不应该忽略的历史,却被当权者刻意掩盖,抹煞,然后遗忘
忘却是比死亡更伤的痛。
我随着汉服华美的锦缎上明丽针织的脉络溯源而上,不想停下探寻的脚步,然而知道的越多人就越是清醒,越清醒就会越痛苦。不读历史,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迷失在全球一体化的21世纪,我们只能仰慕外邦貌似先进、科学、优秀的文明。汉服的消亡是汉民族身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有人已然麻木。
又有人问我“你是不是特别痛恨满族人”,我回答不会,因为没有那个必要。人应该活在当下,对于千百年间新旧交替必然发生的文明与野蛮的交战,我们应当记取的是教训,而非仇恨。至于会不会滋生“大民(汉)族主义”,那纯属人品问题,不在此谈论。
还会有谁记得,“汉”的本意是银河。汉高祖刘邦发迹的汉水原名为天汉,是地上的银河。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他是希望大汉王朝能够灿烂若星汉,汉族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能像银河一样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能够创造出银河一样波澜壮阔深邃辽远的民族文化,
而作为汉文化“体肤”的汉服正是多姿多彩的汉文化的缩影,从上古深衣曲裾到大明华丽龙袍冠冕,汉服自身不断发展,不停吸收外来服饰的特色。她并不是像和服、朝鲜(韩)服只继承某一朝代的单一款式,汉族友人对我说,只有汉服,或华美飘扬或灵动俊逸的汉服,才配得起汉族男儿的对酒长歌,凌风舞剑,女儿的当窗剪红烛,月下抚琴筝。从小看日本的动漫,可是到现在才知道,那些极具日本民族美感的和服,是借鉴了中国唐朝时的衣服,同时结合了我国吴越地区的衣服的特点演变而成的,也被称做“吴服”,其实日本这个国家自古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异常讽刺的是,当我在解释唐朝高腰襦裙于朝鲜(韩)服的异同时,竟有人一脸白痴样地问我:“这到底是他们学我们还是我们学他们呢?”这次我不再作回答。
我们应该感谢日韩,90年代出生的孩子再也看不到80年代初期那些尊重史实道具考究的历史剧(如《唐明皇》《武则天》)。越来越多烂俗的古装剧已经让我们对本土文化及古代服饰感到疲惫。当《大长今》以清新华丽的“韩”风袭卷中国大陆时,我们自然会感觉眼前一亮。被韩国人精心包装的历史以脉脉的温情一点一点地融化对搞笑古装剧,某朝野史,后宫争斗早已司空见惯的国人(韩剧擅长煽情),那些被模仿得唯妙唯肖的久违的汉家风范与礼节在潜意识里牵引着国人的灵魂,指引迷失了信仰的我们去跟风,去膜拜。孰不知所谓的“韩国宫廷服饰”其实都是对明朝宫廷服饰的翻版,只是在颜色,图案条纹方面有所不同(附属国的服饰不得超越宗主国),朝鲜女装的发源可追溯至唐朝,朝鲜儒生的青衫与巾帽更是与明儒无异!
是否还记得当年央视热播的《汉武大帝》,该剧在场景、服饰、容妆、礼乐等方面强调表现汉代淳朴大气的民风,贵族男人着高冠、长袍、大袖,脚穿方口履;女人的服饰则大领后扩,长裙方形拖尾,露出美丽的脖颈。遥远的记忆光鲜美好,却被不知情者指责“太过日本化”!汉服复兴的呼声是在一波一波的韩流,日流疯狂入侵中日益高涨的。
362年。我们迷失得太久了,当今世界超级大国也仅仅只有短短222年的历史。
(八)魂魄的挽歌
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是复兴而不是复古。“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这是先驱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之初就发出的号令(详情请见周作人《生活之艺术》)。而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之一奴性思想也是源于满洲贵族的残酷压迫。周氏兄弟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但他们奔赴的却始终是同一个终点,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终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起点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事实上,近代百年屈辱的血泪史里,许许多多地位不同立场不同的仁人志士都是在为同样的信念而奋斗,他们走的都是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
我们复兴汉服,并不是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穿着古人服装的全面复古,而是以此为依托,深入探寻本民族文化的渊源,回归华夏先民纯朴的农耕文明所衍生中庸之道,与盛世汉唐悠远博大的宽广胸襟。那是世世代代流传自汉族人血脉里从容傲岸的风骨,是经历千秋万代的更迭也斩不断的血缘的维系。汉服是连结每个汉人再次心手相连的纽带,身着汉服,我们与先祖同在,这是在汉族文明断裂三百多年之后我们与他们灵魂真正清晰的对话。
他们用长江黄河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的庄严与肃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必须经历旷世苦难的长久浸泡才能得以升华。然而并不是每个苦难的民族都能迎来真正的辉煌,只有寻回那段遗失的记忆与那断裂在屠刀下的文明,只有重新拾起一个民族不屈的尊严,我们才能够从苦难的阴霾与迷雾中觉醒。我相信此文的每一个汉族公民,诸君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就这样在苦难中麻木地沦丧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复兴汉服,我可以坚定地回答
为了连接流逝已久的过去和不再遥远的未来,承先启后,我为此存在。